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校地共育+育训并重 助力乡村振兴
建校六十五年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始终坚持“立足乡村办学、倾心于农业职业教育、零距离服务‘三农’ ”的办学宗旨,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己任,与周边农业市(县)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淀形成了“学校在农村、课堂在田间、教研在基地、成果进农家”的办学特色。
跳出“学院”办农职 探索校企政协同发展新路径
(资料图片)
职业教育是培养优秀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学院与牡丹江、甘南、宁安等20余个市(县、区、镇)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为乡村振兴提供立体多元支撑。其中,学院与牡丹江市政府部门及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等合作,共建国家级中俄农业高新技术合作示范园区、建制镇示范试点和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现三区融合;与大北农等农业产业链条相关方构建“农职+农场+农企+农协+农户”五方联动机制,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文化传承4个维度融入,在为地方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良性发展。
组建现代农业职教集团 搭建校企政合作发展大平台
学院牵头成立了黑龙江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牡丹江市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对俄农业商贸产教联盟,以校地共建为主导,以服务市县重点产业链为主线,一地一策,突破校企、校校单向合作,融合农业企业、职业学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实现精准育人、聚力攻关,形成了服务宁安对俄农业、讷河玉米深加工、甘南畜牧、东宁食用菌等校企政合作机制,打造了“百村千社万户”公益助农、服务边境县、科技特派员等品牌,形成制度25项,建立了“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过程共管、成果共用、多方共赢”的产学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供给模式 实现农学结合育训并重
学院基于技术升级建立专业优化调整机制,实现专业紧跟产业优化升级,新增大数据、物联网、跨境电商等新专业,建立专业群动态调整和多元协同机制,促进了专业间融合发展、专业群可持续发展。
学院基于乡村产业需求驱动组建涉农专业群,实现专业群随产业群优化升级。围绕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求,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现代畜牧、绿色食品、农业经济贸易、农业信息技术五大专业群,优化专业群建设方案,培养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精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学院积极推进分类培养,创新“农学结合、育训并重”人才培养模式,与农业产业链条相关方协同育人,建立大北农现代农牧、阿里农村电商等产业学院,通过6类培养模式培育高素质农民、乡村带头人、农业技术员和经理人等农业人才。
夯实铸魂育人 传承“强农兴农”发展基因
学院创新构建以“守初心筑农魂”为内核的农职院校课程思政“5+4”价值体系,形成“三融两联动、四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开设《农经大讲堂》《师魂匠心讲堂》《耕读传家讲堂》共368期,带领学生参与“农民电商讲习所”“百村千社万户”公益助农等活动,厚植“大国三农”情怀。学院获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和示范中心,“农魂匠心”课程思政研究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北大荒农垦集团等相关单位企业共建了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等12个国家级平台,与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共建作物生产科教融合学院,围绕种子繁育、动物疫病防控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技术服务和推广示范,为区域产业增值赋能的同时反哺教学,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双师”团队培育。
学院始终坚守发展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振兴的初心使命,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近五年来共培养农业技术员和经理人16797人、乡村振兴带头人3421人、农村基层干部1871人,服务20余个县市、145个村,指导1870个合作社,跟踪服务农业科技示范户11213户,培训高素质农民11万余人次。学院成为全国乡村振兴产教融合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在打造乡村振兴黑龙江样板过程中开创了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张继忠 姜桂娟 刘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