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讲坛:本土剧本杀
2023年7月23日,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指导,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主办的“科普中国智库专题活动·中国科幻讲坛”第三期在线上举办。本次活动主题为:本土科幻桌游如何破局——剧本杀作为新载体。活动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复旦大学中文系青年副研究员战玉冰做专题分享,剧本杀作者、编剧,表里山河工作室创始人林楚栋(笔名:伯爵大人)与晋中信息学院云端剧本杀学院院长马延哲做专题案例分享。由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起航学者”范轶伦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起航学者”张泰旗担任与谈人。
本次会议从剧本杀在国内的发展与世界范围的传播展开讨论,为推动中国剧本杀行业实践与科幻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资料图片)
专题分享环节,两位研究者从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角度切入,表达了他们对剧本杀产业发展前景的认可。孙佳山从产业角度宏观讲述了剧本娱乐行业在中国的发展态势。他认为,剧本娱乐正在为中国科幻文艺提供新的载体与可能。他表示,剧本杀的产业规模正在经历大发展时期,据相关数据显示,剧本杀行业的产值已经从170亿元上升至240亿元,以后有望突破400亿元,其与电影行业的产值差距正在不断缩小。除了产值提升,剧本杀行业也因多家门店在疫情中仍坚毅不倒表现出了极强的行业韧性。最后,孙佳山谈到了剧本杀对传播中国文化的意义:剧本杀在创作中可以对中国的经典作品进行重写,在科幻类剧本杀的创作中也可以融入中国文化元素。
战玉冰则从学术研究角度出发,将剧本杀放置在桌游与电子游戏的大语境中,分析剧本杀行业的处境与优势。他从解释日本“御宅”概念出发,分析了日本“御宅族”独处室内的行为与他们观看动漫所体会到的“切身的羁绊感”,以及国内电子游戏发展所形成的“御宅族”群体状态,均进一步导向了人与人肉身关系的瓦解。而剧本杀则恢复了肉身的连接,让实存的身体恢复“在场”。随后他从本雅明的理论出发,表示剧本杀创作及其游戏模式与本雅明的“讲故事”传统非常契合,即“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讲一个故事”。此外,战玉冰还揭示了剧本杀与推理小说的根本区别,即剧本杀的无主角特征。随后他详细列举了其他桌游案例,并将其与剧本杀作比较,探讨了将剧本杀中的“科幻性”与“故事性”相结合的可能性。
在专题案例分享环节,两位嘉宾则从实践的角度切入,讨论剧本杀行业的发展情况。林楚栋以一线从业者角度分析剧本杀行业发展现状,他认为现有的科幻剧本已经覆盖了大多数科幻题材,科幻也在剧本杀创作中出现了与影视、小说一样的亚类细分,包括强设定类型、《开端》类型、克苏鲁类型和太空探索类型,并表示剧本杀在市场上的迭代速度非常快,基本每三个月就可以迭代一次。电视剧《开端》大火之后的几年间,诞生了大量优秀的科幻剧本。随后,他以《群星》等剧本杀作品为主要案例,分析了科幻元素在剧本杀领域的具体运用。他表示,科幻迷群体与剧本杀迷群体重叠度并不大,纯粹属于科幻类型的剧本杀数量仍然较少,科幻题材目前还难以成为剧本杀的主类型,其往往与情感、推理等元素相结合,作为一种辅类型存在于大量剧本中。
马延哲则从亲身经历与授课经验出发,梳理了剧本杀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他认为,中国的剧本杀起源于2013年,消费者更重视体验感而非游戏机制的偏好推动了剧本杀行业的迅速发展。剧本杀虽发源于英国,但在今天,中国的剧本杀行业已成为为数不多的高度领先于世界的桌游产业之一。随后,马延哲从个人经历出发,讲述了剧本杀与教育的关系,作为全国唯一的剧本杀学院的院长,他的课程一直受到在校师生的高度欢迎,经常有并未选修这门课的学生专门到场听课,学生们对这门课保持了高度的热情和参与度,充分证明了剧本杀与教育行业之间相互结合的各种可能性。
青年学者与谈环节,范轶伦与张泰旗对几位嘉宾的发言作了详实探讨与梳理。范轶伦表示,电子游戏等游戏产业得到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但桌游领域尚未有充分的研究。剧本杀虽源自西方的“跑团”和“谋杀之谜”桌游,但在我国已经演变出了独特的产业生态,成为国内最受年轻人欢迎的线下游戏社交方式之一。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又具有庞大市场的新载体,可为科幻产业的发展带来大量新机遇。张泰旗认为,几位嘉宾分别从宏观、微观等视角出发,分析了科幻剧本杀的行业现状、政策环境等,并则结合个体经验,分享了实践经历,同时探讨了目前科幻剧本行业发展面临的难点等。
据悉,“中国科幻讲坛”是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于2023年推出的品牌活动,旨在搭建激荡科幻创新思想,促进科幻产学研交流的高端对话平台。通过邀请国内外学者与行业专家,以前沿观点分享、焦点话题对谈等方式,面向科幻产业研究多重维度,传递科幻文化发展新动向、探究科幻产业实践问题,探索科幻产业研究发展理路。
END排版:沈 丹
编辑:闫进芳
审定:姚利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