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贺兰山网评:“朋友圈”为何不那么热络了?
许多人在网上都有自己的“朋友圈”。
“朋友圈”是个“大杂院”,“朋友圈”里的东西是个“大杂烩”,“朋友圈”也是个让人眼花缭乱的“花花世界”。
“朋友圈”内的“朋友”,发什么的都有,既有文字,又有画面,还有声响,用“图文并茂”已经不足以形容它的“精彩”了。
【资料图】
“热情”高的,一天会连发出多条东西;缺乏“热情”的,一两个月,甚至一两年都不发一条。
有人把它当成宣传工具,既转发国际、国内的大事,本地区、本单位的小情,也转发文件、通知;有人把它当成了自己工作的平台,单位的事、个人的事都往上面堆;有人把它变成广告平台,一个劲地在里面发广告;有人把它当作展示“个人魅力”的场所,其中有展示自己的美貌、美服、美饰的,也有展示自己的摄影、书法、绘画作品的,还有转帖发表过的文章、以扩大影响的。
在“朋友圈”里,有传播各种有价值的信息的、有介绍保健养生知识的,有发表自己或他人的人生感悟的,有张扬自己最在意、最得意的事的,有晒美景、美食、美事的,也有把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与“朋友”分享的,有人不但炫耀自己的“得意之作”和“高光时刻”,而且炫耀自己子孙的“精彩表现”和“优异成绩”,还有在“朋友圈”里找人、找狗、卖房子,卖萌、卖惨、拉赞助、搞集资、征集爱心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纵观“朋友圈”里的东西,好像许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你这些东西,与“朋友圈”里的人有关系吗?人家会留意、会关注吗?
无需全面统计、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一些“朋友圈”所发的东西,都带有比较强的主观性、随意性,有的完全是一种自我倾诉、自我表达、自我宣泄,基本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不管别人是否关注、是否感兴趣,更不管对别人是否有用,我行我素,照发不误。
“朋友圈”,正在走向边缘化。因为“朋友圈”里有价值的信息越来越少,人们虽然身在“朋友圈”内,但对它的兴趣却越来越淡了,静下心来、抽时间阅读的也越来越少,有人连打开浏览的兴趣都没有了,至于点赞、评论、转发,就更无从谈起了。如此一来,“朋友圈”的功能就弱化了,所起的作用也就缩小了。
点赞、评论、转发的情况,常常变成“晴雨表”,成为不少人特别在意的事。
“网友”们看到,常常有人在“朋友圈”里晒“点赞”的截图,并为此沾沾自喜;在看了“朋友”的“点赞”之后,有不少人会在“圈内”表示感谢,当然,也有不少人只是默默地关注,并没有任何回应。
有时,“点赞”甚至成了关系亲疏的一种展现,对有的人不理不睬,对有的人则见到就“点”,不管什么内容。
有的人,只等着别人给他“点赞”,从不给别人“点赞”;有的人,你给我“点赞”,我就给你“点赞”,你不给我“点赞”,我也不给你“点赞”,对有的人来说,“点赞”未必出于内心,对所“点”的东西没有阅读,也没有兴趣,连基本内容、基本观点都不甚了了就“点”了,“点赞”的虚伪性也暴露无遗。
“朋友圈”里并非都是“朋友”,志不同、道不合者不在少数。有的人加入“朋友圈”,完全是为了自己,让别人都为自己服务。他们自顾自地利用“朋友圈”,有人在“朋友圈”发的东西,都是消极的、低俗的、乏味的、格调不高的东西;有人从来不关注别人、也不与任何人互动;似这样的“朋友”,还算“朋友”吗?有人自进入“朋友圈”之后,从没有发过有价值的信息,从不想帮助别人,甚至一直潜伏、从没有“冒过泡”,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
为此,有的人对“朋友圈”里的“朋友”不得不“区别对待”:所发信息也“因人而异”,有的特别提示“让谁看”,有的则把一些“朋友”排除在外。
长此以往,“朋友圈”就越来越难堪了:“朋友圈”圈住的只是“朋友”的“身”,而没有圈住“朋友”的“心”。
看来,“朋友圈”也要定期“清理门户”:该“拉黑”的就“拉黑”,该屏蔽的就屏蔽,该剔除的就剔除。把那些貌似朋友的“伪朋友”都清出“圈”去,不会有什么遗憾。这样就可以节省网上的空间,让自己少受点干扰,进而从无谓的信息中解脱出来了。(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庄电一)